肌紅蛋白( myoglobin,Mb)是由一條肽鏈和一個血紅素輔基組成的結(jié)合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組織。血清Mb水平增高源于骨骼肌和(或)心肌細胞損傷(溶解/壞死)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血清Mb<70ng/ml,其水平因年齡、性別、種族不同而異。心肌梗死后早期即可在血清中檢測到Mb,峰值出現(xiàn)時間(1~2小時)比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早。Mb分子量較小,易從尿液中排出。再灌注治療后,血清Mb水平迅速增高故已被用作評估再灌注治療成功或心肌梗死面積大小的有用指標但因Mb半衰期短(15分鐘),故胸痛發(fā)作后6~12小時血清Mb水平不增高,則有助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同時,因為Mb水平增高持續(xù)時間很短暫(<24小時),所以Mb測定有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觀察有無再梗死或梗死擴展。頻繁出現(xiàn)Mb水平增高提示原有心肌梗死仍在持續(xù)。應(yīng)指出,Mb也是骨骼肌的組成部分,缺乏特異性,因此心肌梗死后一系列Mb測定的臨床價值比較局限。對胸部不適伴非診斷性心電圖表現(xiàn)者,發(fā)病最初4~8小時內(nèi)不能單獨依賴Mb測定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而需更特異的檢查作補充,如CK-MB或心臟肌鈣蛋白。
臨床應(yīng)用編輯
用于診斷心肌和骨骼肌損傷,確定損傷程度。
因為Mb是個較小分子的球蛋白,心肌或骨骼肌損傷時Mb可以從肌肉組織漏到循環(huán)血中去,而且能通過腎小球濾過,出現(xiàn)在尿中。因此血清和尿中Mb測定可用于某些肌病和心臟病的診斷,如急性肌損傷、急慢性腎衰竭、嚴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長時間休克,神經(jīng)肌肉病如肌營養(yǎng)不良、肌萎縮、皮肌炎,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肌病。血清Mb在心梗早期明顯升高,它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靈敏度還要高。但由于心肌和骨骼肌Mb的免疫學性質(zhì)相同,目前還不能區(qū)分血清中心肌來源Mb和骨骼肌來源的Mb。如果排除了骨骼肌疾病后,血清和尿Mb測定可作為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指標。人血清Mb的參考范圍在16~87ng/m,其含量因性別、年齡、種族而有變化。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顯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這種種族差異。除黑人外其他種族高年齡者Mb都較高。
肌紅蛋白廣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人的血中含量很低,當心肌和骨骼肌損傷時,血中MB明顯增高,因此MB測定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同時,要把握異常結(jié)果的分析,心肌梗死發(fā)病后4~12h內(nèi),血清中肌紅蛋白含量可達高峰,48h恢復正常,是診斷心肌梗死的早期指標。但有骨骼肌疾病、休克、手術(shù)創(chuàng)傷、腎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肌紅蛋白也可升高,注意鑒別;假性肥大型肌病,急性皮肌炎,多發(fā)性肌炎等患者血液中肌紅蛋白與肌酸磷酸激酶呈平行性升高。
心臟疾患中,血清或尿中肌紅蛋白的升高是心肌受損的可靠指標。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無急性心肌梗死者肌紅蛋白均屬正常急性心包炎、非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齊患者血清肌紅蛋白亦屬正常范圍。
注意事項:空腹采血;檢查對象生活飲食處于正常狀態(tài),避免飲酒、劇烈運動,暫停應(yīng)用各種影響肝功能的藥物。
臨床意義
1. 血與尿肌紅蛋白水平升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在發(fā)病4h開始升高,多在24h恢復正常。在尿中于5~40h開始從尿中排出,持續(xù)3~4d。還可見于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損傷、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等。
2. 升高見于肌營養(yǎng)不良癥,如 Duchenne型肌營養(yǎng)不良以及此病遺傳基因攜帶者(60%~80%的Mb值升高)、先天性肌營養(yǎng)不良、肌強直性營養(yǎng)不良癥、多發(fā)性肌炎與皮肌炎、進行性肌萎縮、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所致肌病 。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診斷,AMI出現(xiàn)胸痛后2~4h內(nèi)血清Mb開始上升,5~12h達高峰,18-30h恢復正常;還可用于骨骼肌疾病,如橫紋肌溶解、肌病、惡性高熱等的評估;以及運動醫(yī)學中過多訓練的監(jiān)測等 。
3. 在腎功能不全、燒傷、酒精中毒、糖尿病酸中毒時血與尿肌紅蛋白水平也升高。
產(chǎn)品名稱
|
貨號
|
來源
|
檢測靶標
|
應(yīng)用平臺
|
用途
|
MYO 單抗
|
MJR01
|
Mouse
|
肌紅蛋白
|
POCT
|
劃膜
|
MYO 單抗
|
MJR02
|
Mouse
|
肌紅蛋白
|
POCT
|
標記
|
MYO抗原,肌紅蛋白抗原,Myoglobin